BOB半岛一座大型空港的绿色探索——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把低碳理念融入建设运营全过程
BOB半岛  核心阅读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不仅是一个现代化的航空枢纽,还是一座绿色机场,在建设运营的全过程中,融入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实现自然采光,收集回用雨水,使用新能源车……一处处生态环保细节,丰富着这座大型空港的绿色探索。   从天安门沿中轴线向南46公里,蓝天白云之下,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如一只展翅的“金凤凰”。   投入运营至今近5年来,这座“新国门”已通达国内外航点200余个,累计旅客吞吐量达1.2亿人次,成为首都北京对外开放的一张新名片。   “金凤凰”寻梦蓝天,也逐绿而行。航站楼里,四层廊道两侧的巴西木、龟背竹等绿植生机盎然;机场旁边,兴旺公园的荷花盛开、野鸭嬉戏……点滴绿意间,绿色发展的巧思凝结在一个个细节中,绿色低碳的理念贯穿了机场建设、运营的全过程。   节约能源——   规划设计重视降低能耗,最大限度实现自然采光、自然通风   天气晴好,阳光透过机场航站楼四层的“天窗”洒向楼内,照得整个航站楼都亮堂堂的。咨询台的电子大屏上实时显示:“温度25.5摄氏度,舒适”。   “‘天窗’与C型柱相接,既是航站楼结构一体化设计的亮点,又能最大限度实现自然采光。”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国际科技部能源与环境业务经理张彦所介绍,除了“天窗”,航站楼还设置了大规模的采光顶,选取中置铝网遮阳玻璃,实现夏季工况直射光遮挡率达59%,采光系数折减率达37%,达到采光与降低辐射的平衡,白天几乎不需要灯光照明,有效节约了室内照明能耗。   照明节能,既靠规划设计,又离不开智慧科技。航站楼的不少地方采用流线型设计,美观的同时也对照明提出了新要求。为做到“光”尽其用,机场依据二十四节气制定了基准照明时间表,并将405个照明控制单元利用网络系统连接起来,创新打造“恒照度”适应性控制策略。“当阳光强烈时,灯光会自动变暗或者隔一组开一组,在阴雨天气时又能自动提升亮度,既减少人工决策的工作量,又能更灵敏地应对不同的光照条件,做到实时、精细调节。”张彦所介绍,相比固定时间开关模式,这种方式实现节电35%,全年可节电200万千瓦时。   除了照明,另一个用能“大户”就是空调系统。如何为空调用能“瘦身”?航站楼采用双层低辐射玻璃反射外界热能;在屋顶设置电动、气动天窗实现自然通风;过渡季时,室外的空气温度适宜,能基本满足室内的需求,便可关闭空调系统,采用全新风;联动驻场航空公司共享航班信息,实现行李区域空调系统“人来则启,人走则关”……   此外,机场还建设了大型耦合式地源热泵系统,结合冰蓄冷和电制冷技术,辅以区域燃气锅炉调峰,有效解决了机场257万平方米配套建筑的供热制冷问题。据介绍,2020年至2023年,地源热泵系统累计提取的地热总量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5004吨,减少碳排放4.05万吨。   科学用水——   推广节水器具,收集回用雨水,增强“海绵机场”调蓄能力   今年3月,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入选2023中国节水十大经典案例。“机场的水耗历来不低,节约用水是我们建设国际一流绿色机场的有力抓手,能为全球空港节水树立标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国际科技部总经理王路兵说。   节约用水,从细微处做起。从卫生间的洗手台到混流区的饮水处,机场全部选用非接触式自动关闭、延时感应开闭的节水器具。“航站楼等重点区域全部采用一级节水器具,全场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国际科技部科技管理业务经理康春华介绍。经测算,自运行以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年均每旅客水耗低于30升,为中国民用航空局“十四五”水耗指标的一半。   节约之外,还要开源。机场航站楼楼顶配备了两个雨水收集池,总容量可达6000立方米。雨水经处理达标后,既可以用作空调循环冷却水,也可以作为航站楼指廊花园的灌溉用水。不仅如此,机场还使用了透水砖,设置了下沉绿地和各类储水设施,方便雨水加速渗透收集,实现了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每年利用降水超过1000万立方米。   收集雨水,与机场运行安全也密切相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位于永定河泛区,机场硬化路面多,如何防止内涝且不影响下游村镇的安全?在规划建设之初,机场就锚定“海绵机场”的定位。机场旁边,同步建设的兴旺湖如今水波荡漾、荷叶田田。“建设这个湖的初衷是增强机场调蓄能力,把它作为蓄水池,现在看来,它也具备较高的生态价值。”康春华说。   在“用水”的末端,针对生活污水、清洗油污水、除冰废液等,机场坚持污水“不出场”,实现了全收集、全处理、全回用。“尤其是冬季的除冰废液,化学耗氧量较高,如果不经处理就排入河湖,会对水质和水生生物造成不良影响。”康春华介绍,为此,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构建了机场除冰液再生处理系统,实现除冰废液零流出,守护生态安全。   低碳运营——   新能源车占比近80%,一半以上出港航班实现“减跑道起飞”   机场飞行区,摆渡车、飞机客梯车、行李牵引车等车辆往来穿梭。虽然大小、型号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靠电能驱动。   开航近5年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严格贯彻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相关要求,截至去年底,机场飞行区内新能源车占比达79.19%,比《“十四五”民航绿色发展专项规划》中25%的要求高出不少。   对新能源的应用不止于此。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针对光伏系统可能带来的跑道安全、飞行员眩光、电磁干扰等问题进行了评估,建设方案经过不断优化后实现安全影响可控。“我们在飞行区跑道旁建设了光伏系统。”张彦所介绍,目前机场在停车楼、货运区的屋顶等区域大力推进太阳能光伏系统建设,可实现年节约标准煤1900吨。   能源“用新”,在运营细节上的用心也必不可少。   靠港的飞机周边,地面上不少黄色的升降设备引人注目。“这是地井式飞机地面空调系统,可为停泊期间的飞机提供制冷制热服务,避免其在停靠港湾期间依靠飞机辅助动力装置启动空调,从而降低燃油消耗。”张彦所补充,“在不使用的时候,设备还可以完全降到地下,减少廊桥的接线和负载。”   运行方式也在不断优化。在民航大兴机场监管局的推动下,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目前已有53%的出港航班实现“减跑道起飞”,即航空器在满足起飞滑跑距离、确保安全的基础上,使用较短滑行道进入跑道,减少滑行距离,预计全年可减少碳排放6380吨。   “去年6月,我们启动‘截弯取直’试点,灵活使用航空器管制移交点,加强与空管沟通协调,让越来越多的进出港航班‘走直线、不绕路’。”张彦所介绍。目前,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日均“截弯取直”航班40余架次,日均节约地面滑行时间131分钟,预计年节约燃油1168吨,节省燃油费684万元。   “金凤凰”逐绿,一直在路上。(记者 王洲)
BOB半岛瞭望·治国理政纪事|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样板”
BOB半岛  ◇2023年5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河北省雄安新区考察,主持召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雄安新区已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工作重心已转向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疏解发展并举。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稳扎稳打,善作善成,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围绕高标准高质量要求,河北省高质量推进雄安城市建设、疏解承接和产业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加强智慧应用,多措并举保护自然生态,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努力建设“未来之城”“智慧之城”“生态之城”“人民之城”,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样板”。   ◇新区对每一个疏解项目都明确一个团队、制定一套方案、坚持一跟到底,为疏解单位提供高质量的注册、供地、审批、建设一条龙综合服务。   ◇为打造全域城市鸿蒙体系,雄安城市鸿蒙创新实验室揭牌成立,城市鸿蒙大厦投用,鸿蒙技术将在智慧园区、城市能源管理等领域先行试点示范。   ◇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要求,雄安持续提升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业固体废物、工业危险废物、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等五类废物精细化管理水平,建设“低碳生长”城市。   ◇5分钟到幼儿园,10分钟到小学,15分钟到中学……雄安新区新建片区新开办的41所学校,均符合这样的步行时间标准。   仲夏骄阳似火,雄安新区启动区项目建设正酣:东西轴线公共交通路网不断横向延伸;雄安城际站及国贸中心片区里,一栋栋建筑拔节生长……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创造“雄安质量”,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成为全国的一个样板。   2023年5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河北省雄安新区考察,主持召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雄安新区已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工作重心已转向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疏解发展并举。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稳扎稳打,善作善成,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2023年6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关于支持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推出一揽子特殊支持政策,为雄安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注入强劲动力。河北省、雄安新区细化实化政策措施,持续加大资源投入。   围绕高标准高质量要求,河北省高质量推进雄安城市建设、疏解承接和产业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加强智慧应用,多措并举保护自然生态,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努力建设“未来之城”“智慧之城”“生态之城”“人民之城”,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样板”。   白洋淀畔,一座现代化新城加速崛起,向着“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典范城市持续迈进。   雄安新区商务服务中心(2024年4月23日摄)牟宇摄/本刊   锚定未来建设“未来之城”   晨辉中的雄安城际站及国贸中心片区,塔吊旋转,机器轰鸣。建成后,这里将成为雄安新区的活力门户和城市地标。   这一片区的设计理念是“站城人一体”。雄安城际站枢纽、京雄快线航站楼站、国贸中心和东西轴线公共交通交会于此,旅客可在京雄快线航站楼办理值机、安检、行李托运,乘坐京雄快线快速到达北京大兴机场。   雄安雄商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付星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该片区约110万平方米的地下空间将建成一座“地下城”,大约相当于154个标准足球场面积。高铁、地铁在地下平层换乘,让旅客感受“出站即入城”。   目前,雄安新区包括雄安城际站及国贸中心片区在内的383个重点项目,累计已完成投资7100多亿元,4180栋楼宇拔地而起,实现从“一片地”绘就“一张图”、建起“一座城”的蝶变,成为雄安锚定未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未来之城”的生动注脚。   优化服务承接疏解单位。走进启动区总部商务区,中国中化大厦、华能总部大厦等已封顶高层建筑,刷新了雄安天际线。得益于雄安新区高效优质的承接服务,一大批疏解单位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和产业布局,其中央企已在雄安设立各类机构200多家。   为提高承接疏解服务质量,雄安成立承接疏解保障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新区综合服务中心,建立“指挥部+管委会+工作专班+综合服务中心”承接疏解工作机制。新区对每一个疏解项目都明确一个团队、制定一套方案、坚持一跟到底,为疏解单位提供高质量的注册、供地、审批、建设一条龙综合服务。   全程服务“一企一策”,企业开办“一窗办理”,企业迁移“全程网办”,项目审批“一会三函”……依靠政务服务创新,新区不断优化服务,保障疏解单位来得了、留得住、发展好。   随着第二批疏解单位承接工作有序展开,雄安将成为央企总部和高校聚集地。“新区持续完善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政策体系,保障疏解人员在雄安创业和居住条件总体不低于在北京时的水平,为疏解人员吃下‘定心丸’。”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局长高立春说。   政策支撑吸引科技型民企。首家入驻雄安科创中心的华铸科技集团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专注于智慧城市领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这家企业打造的智慧园区、智慧工地等产品,已应用于雄安自贸区大楼智慧办公、雄忻高铁智慧工地等项目。目前,雄安科创中心所在的雄安科学园共引进企业98家,其中大部分是科技型民营企业。   雄安出台《河北雄安新区促进民间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实施12项科技创新支持政策和空天信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鸿蒙技术等一批具体产业支持政策,设立科创种子基金、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等,激发科技型民企创新活力。   随着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中试基地等十余个创新产业平台和一批主题楼宇陆续投用,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地科技型民企纷至沓来。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总经理刘晶晶介绍,去年8月投运以来,园区通过“千企雄安行”活动累计对接企业4000余家,其中不少是专精特新“小巨人”、瞪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多区叠加高效联通世界。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政策叠加,为雄安新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联通世界、发展外向型经济打开大门。   今年初,雄安综合保税区(一期)通过验收。依托“雄安新区+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政策优势,新区积极构建“保税+”等产业体系。雄安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蔡克君介绍,雄安综保区今年完成了首票进出口业务并平稳发展,已签约入驻25家企业。跨境电商发展迅速,年进出口额从2021年的2300多万元增长至2023年的7.67亿元,今年有望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   敞开怀抱欢迎四海宾朋。2023年以来,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批政要、驻华使节、国际组织代表到雄安参访交流,推进项目投资、人才交流、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合作。   创新驱动创设“智慧之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广泛运用先进科学技术,着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把智能、绿色、创新打造成为雄安新区的亮丽名片。   落实总书记嘱托,雄安新区突出创新驱动,建设充满科技范儿和创新气息的“智慧之城”。   数字孪生,创新智慧城市应用。数字道路上,无人驾驶智能网联巴士遇紧急情况可自动刹车,“聪明的路”与“智能的车”无障碍对话;地下管廊布设前端感知设备,实现智慧化管理……从居住设施、学校医院、地下管廊,到用气用水、公交出行、生态环境,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社区等创新应用场景在雄安俯拾皆是。   雄安正在建设我国首个全域数字孪生城市。利用“城市大脑”,新区建设已形成涵盖3大类、9方面、200余项标准的智能城市建设标准框架。   围绕数字经济创新,雄安努力构建卫星互联网、北斗、智能网联、下一代网络技术(IPv6)、鸿蒙、光电子等创新生态。为打造全域城市鸿蒙体系,雄安城市鸿蒙创新实验室揭牌成立,城市鸿蒙大厦投用,鸿蒙技术将在智慧园区、城市能源管理等领域先行试点示范。   平台赋能,打造自主创新重要策源地。5月12日,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全国重点实验室雄安基地等8家高水平创新平台揭牌。这些创新平台,将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等多链融合,助力新区建设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   集技术研发、成果汇聚、转化交易、知识产权保护等功能为一体的雄安科创中心,积极对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国家工程实验室、清华大学高端装备界面全国重点实验室、航天科工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合作项目,加速推动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   雄安积极引进大科学装置、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在新区落地,重点推进雄安创新研究院、空天飞行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半导体激光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医学中心等17个国家级前沿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科技前沿探索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   场景引领,搭建创新应用全新平台。雄安利用应用场景汇聚未来技术和产业,努力做创新技术和产品应用的探索者、先行者。去年底以来,新区组织实施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和系列场景大赛,围绕创新场景应用,搭建科技、产业、金融紧密结合平台,推动最新技术和产品孵化、转化、产业化、场景化。   5月27日,以“汇未来技术 聚未来产业 建未来场景”为主题的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9项大赛决赛正式开赛,服务机器人、智能网联充电、北斗技术应用、无人农场等新技术新产品汇聚一城。540家企业和科创团队的近600个参赛作品进入决赛。参赛团队携带IPv6、近零碳建筑、地下空间应急等解决方案而来,供需双方深入对接。   雄安史家胡同小学学生在操场上运动(2024年5月21日摄)牟宇摄/本刊   蓝绿交织尽享“生态之城”   夏日的白洋淀天蓝水清,游船穿梭往来,飞鸟翩然掠过,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今年“五一”假期,雄安接待游客110余万人次,白洋淀成为热门旅游打卡地。   近年来,河北对白洋淀实施大规模生态修复治理,淀区水质由劣V类提升至Ⅲ类并连续三年保持稳定。通过生态补水,白洋淀流域形成最大有水河长1393公里,淀区水位保持在7米左右,“华北之肾”功能加快修复,成为野生动物繁衍生息乐园,淀区野生鸟类、鱼类比新区设立前分别增加80种、21种。   将绿色低碳理念全面融入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雄安新区正在高质量打造蓝绿交织的“生态之城”。   持续营造“千年秀林”,夯实绿色本底。雄安坚持先植绿、后建城,自2017年“千年秀林”工程栽下第一棵树以来,新区累计造林47.8万余亩,森林覆盖率由新区设立前的11%提升至34.9%,中央绿谷、东部溪谷生态效应凸显,实现森林环城、湿地入城,展现迷人的生态魅力。   每逢周末和节假日,许多市民和游客来到金湖公园、悦容公园、郊野公园等处游玩,享受惬意时光。3公里进森林、1公里进林带、300米进公园,雄安新区“处处是游园”的规划蓝图正在变为现实。   全域推广绿色建筑,引领低碳节能新风尚。利用建筑光伏一体化、地源热泵、光储直柔等技术,雄安自贸试验区交流展示中心可基本实现建筑用电自给自足,可再生能源利用率100%。这样的绿色低碳建筑在雄安新区比比皆是。   截至2023年底,雄安新建建筑中高星级绿色建筑占比达100%。其中,新建城镇建筑执行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新建政府投资及大型公共建筑执行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容东、容西、雄东等新建片区高品质绿色建筑集中成片,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雏形初现。   全链条减废降耗,打造“无废雄安”。2019年,雄安成为国家首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要求,雄安持续提升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业固体废物、工业危险废物、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等五类废物精细化管理水平,建设“低碳生长”城市。   目前,新区逐步形成“原材料无废工厂-绿色建筑-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建材场”绿色建设链条。容东片区的再生利用建材场年处理建筑垃圾能力达70万吨,再生料可用于堆山造景和工程填垫。一些村庄推动村民开展提篮购物、垃圾分类、物品再利用等行动,推动固废源头减量。   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2024年3月28日摄)牟宇摄/本刊   在雄安科创中心中试基地,北京普龙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展示巡检机器人(2024年3月28日摄)牟宇摄/本刊   精细治理构筑“人民之城”   5分钟到幼儿园,10分钟到小学,15分钟到中学……雄安新区新建片区新开办的41所学校,均符合这样的步行时间标准。   与全国各地通过城市更新改造、整合“金角银边”来建设便民生活圈不同,雄安新区新建片区,在设计之初即按照“15分钟生活圈”标准进行规划,就近满足每一位居民的子女上学、购物、就医、健身娱乐等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同步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从一开始就下好“绣花”功夫,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筑新时代宜业宜居的“人民之城”。   坚持人民至上,雄安着力满足群众教育、医疗、养老、就业、文娱等生活需求,以精细化的城市治理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资源整合托起幸福生活。作为北京新“两翼”的重要一翼,雄安积极整合京津冀三地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京津学校与雄安学校“手拉手”合作,京津冀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同雄安共享。新建学校校园里,风雨操场、报告厅、图书馆、科学教室等设施一应俱全,初中和高中学段教师中研究生占比超过80%。北京援建的“三校一院”平稳运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雄安健康管理中心、雄安新区健康中国传播大厦投入运行。   手持“雄安一卡通”社保卡,新区群众既能在京雄两地图书馆借阅图书,还能在京津雄三地刷卡乘坐公交和地铁。一卡在手,能办事、能领钱、能看病、能乘车、能消费,方便省心。   “北京的事雄安能办,雄安的事北京能办”,京雄两地已有141项服务事项实现同城化办理,3500余项北京市区两级政务服务事项可通过“云”窗口在雄安实现“跨区域无差别”办理。   细化治理回应群众急难愁盼。社区工作无小事,为民服务是大事。在容东片区定安社区红莲中园小区,多名年轻租房者有时凌晨一两点钟还在房间内吃饭、聚会,深夜噪音令邻居们受扰。接到居民反映后,定安社区工作者第一时间走访核实,并联动民警、物业管理人员一起入户劝解租房者。经多次调解,租房者表示会注意约束自身言行,噪音扰民问题得到解决。   随着大量农民“上楼”变市民,雄安探索构建党建引领下的“大物业”管理模式,让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社区建立“一呼联应”联席会议工作机制,统筹多方力量,完善网格化治理体系,及时化解群众矛盾纠纷。   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新区就业服务中心和社区零工驿站为居民推荐多种就业岗位,开展直播销售员、面点师、电工、数据标注员等技能培训,让回迁居民掌握一技之长,实现稳定就业。   新城市老场所妥善“安置”乡愁。南文营村文占民家老槐树、杨继盛祠堂、金玉璞家老宅等得到妥善保护,与城市新风貌融为一体;以视频、照片、VR等方式记录老树、老房、百姓生活,构建“数字乡愁”文化平台;海岳大街、九河大街、雁翎大街等富有地域特色的地名,成为承载历史文化的载体……雄安努力保护百姓情感记忆,让新城市有老场所,群众能记得住乡愁。   5月10日,河北省召开推进雄安新区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疏解发展座谈会强调,坚持以强烈的使命担当推进雄安新区建设,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新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一座承载着希望和梦想的“未来之城”、一座高质量发展“样板之城”,正向我们阔步走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凤双 张涛 齐雷杰 苏凯洋)   智能网联巴士在雄安新区容东片区道路上行驶(2024年3月29日摄)牟宇摄/本刊
BOB半岛山西发布《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实施方案》
BOB半岛  原标题:我省发布《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实施方案》   到2025年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100%   10月10日,山西晚报记者从省发改委获悉:我省《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实施方案》已发布。《方案》提出,到2025年,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100%,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比2023年增长2000万平方米,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到2027年,建筑领域节能降碳水平全面提高,新建建筑绿色低碳发展质量稳步提升,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进一步推进,建筑用能结构更加优化。   《方案》明确了严格执行城镇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持续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推进城镇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15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其中重点内容为:我省将严格执行城镇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强化建筑节能监管,提高外围护结构保温材料及门窗等建筑节能产品的保温性能,大力推广保温结构一体化,开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建筑试点,鼓励国有资金投资的公益性建筑按超低能耗建筑标准建设。   持续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城镇新建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公共建筑执行一星级及以上标准,超限高层建筑执行三星级标准,鼓励国有资金投资的公共建筑及其他有条件的项目执行二星级及以上标准。建设高品质绿色建筑创新项目。在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开展绿色低碳示范区建设。   推进城镇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各市要开展城镇既有建筑摸底调查,建立建筑节能改造数据库和项目储备库,制定既有建筑年度改造计划,确保2030年前完成应改尽改。以设区市为重点,加快推进公共建筑能效提升工程,鼓励运用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模式实施公共建筑绿色化改造。   推动城镇既有建筑设备更新改造。重点更新不符合现行产品标准、超出设备使用寿命、存在安全隐患且无维修价值、能效低、发生过重大事故、主要部件严重受损的热泵机组、散热器、冷水机组、外窗(幕墙)、外墙(屋顶)保温、照明等设备。   提升建筑运行用能效率。开展家电产品以旧换新行动。依法开展建筑冬夏室内温度控制、用能设备和系统运行等情况检查。选取一批节能潜力大的公共机构开展能源费用托管服务试点。积极运用数字技术,逐步建立用水、用电、用气、用热等数据共享机制,推动建设建筑运行管理平台。(记者 张磊)
BOB半岛邹平黛溪街道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BOB半岛  “今年小区终于供上暖气了,邻居们都特别开心,今年能过一个温暖舒适的冬天了!”山东邹平黛溪街道北都花园小区居民刘女士激动地说道。北都花园小区居民今年终于如愿用上了暖气。作为老旧小区,供暖问题曾经是困扰居民多年的大难题。原来,北都花园小区一直采用地源热泵供暖,运行时间长,经过多次维修后早已达不到正常效果,居民们反映强烈,多次拨打“12345”热线,要求采取集中供暖。但是,集中供暖需要经过多数居民同意,同意率达不到规定比例,导致该小区迟迟未能接通大暖,小区供热问题成为了东城社区重点攻坚工作。   为保障供热改造顺利进行,街道党工委定期组织召开由社区党委、业委会和居民代表、供热公司、施工方等多方代表参加的联席会议,共商共议施工方案,收集居民取暖需求,联合实地查看现场,确保整个施工过程充分征求居民意见,不断调动居民参与小区治理的积极性。社区党委和业委会化身“传声筒”和“监督员”,及时公示施工方案、设计图纸、施工进度等信息,现场监督施工,保障供暖改造改到每位居民的心坎里。   目前,北都花园小区集中供暖改造工作已全部完成,共有158户居民家中实现供暖,多年“暖冬梦”终于成真。“现在家里都能有20多度了,在家里暖和和的。”小区居民们开心地表示。   据了解,黛溪街道各社区今年共走访居民2.2万余户,收集意见建议610余条,化解矛盾纠纷、解决群众问题520余件,居民诉求处理机制持续完善。   近年来,街道结合实际情况,共牵头32个小区成立业委会,极大增强了居民参与小区治理的积极性。对邻里矛盾纠纷、停水停电等居民的“自家事”,业委会同小区党支部、物业等一起“接单”,开展“组团式”上门服务,实现矛盾有效化解。2024年城市社区“12345”热线工单同比下降39.97%,其中物业服务方面下降60%,居民的幸福感更强了,邻里更和谐了。   未来,小区业委会、党支部等力量的蓬勃发展,将成为黛溪街道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在解决小区内部纠纷、提升居住环境质量在社会最小单元落地生根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孟祥源 耿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