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半岛国网合肥供电公司:迎峰度冬 电力可靠
BOB半岛  近期,合肥气温连创新低,城市用电需求迅速攀升,合肥电网进入“迎峰度冬”关键阶段。目前,国网合肥供电公司已做好准备,确保城市平稳电力供应。      多方联动,电力供应有保障   12月20日,国网合肥供电公司电力调度控制联合多个重点用户中心,完成热点供电区域方式优化调整、设备临停事故预案和联合演练等工作,为供电质量进一步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局部地区短时或将面临一定压力,但电力供应总体有保障。我们有针对性的制定优化方案,尽可能消除可能出现的设备重载现象,做到电力平衡。” 国网合肥供电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副主任王洪波说。   提升电源侧供给能力是迎峰度冬电力保障的重要“基石”。今年下半年,国网合肥供电公司和政府部门组织多家电厂进行检修,有力提升今冬发电机组运行稳定性;成立迎峰度冬保供专班,完成重点变电站的检修升级;运用无人机、红外测温仪等科技装备,对全市大型变电站、重要输电线路、开闭所开展巡检,及时发现并消除问题隐患。   在客户服务方面,“网格化”供电服务中心进一步增加人员力量,24小时快速响应、处置问题;针对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链客户,安排专人进行设备巡视,协助完善应急预案,制定能效提升方案,降低企业用能成本,提升供电可靠性。   打牢根基,电力容量更充沛   合肥市蜀山区的候店量子应用示范变电站于今年11月投运,一次性增添变电容量480兆伏安,进一步提升电力设备运行稳定性。   “自今年9月迎峰度夏结束之后,我们制定科学工作方案,持续推进电网检修、建设、改造,最大程度提升合肥电网‘健康水平’,让今冬城市电力容量更充沛。” 国网合肥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副主任秦鹏说。   12月底前,国网合肥供电公司将按期完成198项大型电网检修作业,对全市80余座变电站进行增容改造,完成16条超特高压线路的合肥段检修工作,为今冬明春长三角区域提供更可靠电力供应。   今年下半年以来,合肥电网先后投运四座变电站,新增变电容量1160兆伏安。根据工作计划,2025年春节前还将按期投运数个变电工程项目,新增变电容量680兆伏安,进一步提升电网可靠性,护航重点企业用能,平稳完成年度任务目标。   为应对可能出现的雨雪冰冻天气,国网合肥供电公司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应急方案。连日来,公司利用无人机等先进装备,对全市重点线路进行了四轮次特巡,及时消除隐患缺陷128处,提前落实防寒准备。   绿电赋能,城市度冬更清洁   12月19日22点,合肥电网进入用电谷段,位于肥东县的35千伏国家电投安和储能电站启动充电模式储存电量。“我们站利用光伏发电高峰期、用电谷段进行充电,在用电高峰时段对电网反向放电,每小时充放电能力最高达2万度以上,起到了转移高峰期间电力的‘削峰填谷’作用。”国家电投合肥生产部副主任胡文波说。   近年来,合肥市的风电、光伏、储能等新能源发电量占比进一步提升,为冬季能源平稳供应提供了有力支撑。国网合肥供电公司多措并举,充分发挥新能源在迎峰度冬中的重要作用。   今年下半年,30余座新能源场站先后投运,装机容量达17.2万千瓦。迎峰度冬前,国网合肥供电公司深挖用户侧储能顶峰潜力,与全市11座用户储能站联合制定方案,晚间用电高峰期最大可增加7.5万千瓦顶峰能力。   截至今年11月底,合肥地区新能源装机达527万千瓦,占地区电源总装机的58.3%,新能源出力最大达292.1万千瓦,约占实时负荷的42.53%。   冬季采暖需求较大,国网合肥供电公司近年来推荐新小区、集中办公区应用地源热泵、电蓄能空调等新型清洁供暖方式,协助农村地区的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完成“以电代煤”改造。   “今年以来,我们累计助力69个新型供暖(冷)方式落地,年节约高峰时段用电量超1500万千瓦时。” 国网合肥供电公司营销部副主任赵枫说。 (李岩)
BOB半岛济南起步区聚焦建筑能源领域 构建绿色低碳新城
BOB半岛  黄、绿、蓝三色logo体现携河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的整体定位,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成果描绘新时代现代化田园城市蓝图,示范区开发建设理念彰显绿色低碳发展内在追求……12月13日-15日,济南起步区亮相第四届山东省城市建设博览会,全面展示了在新理念加持下如何构建绿色低碳新城区。   记者在现场看到,起步区以国家级新区面貌参展,展区共设置聚焦起步区、济南城市副中心、示范区开发建设理念、政策保障以及平台支撑5大部分,并在济南城市副中心设置VR体验区,吸引众多省内外参观者了解起步区。   “绿色低碳发展是根植在起步区发展建设中的核心理念,不论在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还是城市副中心建设上都有鲜明的体现。”起步区展区现场负责人告诉记者,展区内专门设置绿色低碳板块,展示近年来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的绿色低碳建设探索实践。   起步区定位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示范、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新引擎、高水平开放合作的新平台、绿色智慧宜居的新城区。《中共济南市委关于加快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率先建设绿色城市。   记者从起步区建设管理部了解到,起步区坚持规划先行,编制完善“1+5”绿色城市专项规划体系,即1个绿色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纲要和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市政、海绵城市5个专题研究,涵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   如今,随着各项规划陆续转入实施阶段,起步区这座黄河新城加快成形,绿色低碳理念也得以彰显。2024年5月,起步区通过生态环境部等八部门“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立项。2024年12月8日,“新华信用明珠杯”应对气候变化优秀项目案例名单发布,其中“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建设探索实践”,被评为“气候适应型城市/园区项目优秀案例”。   记者了解到,起步区绿色城市建设重点聚焦绿色建筑和绿色能源两大领域。其中在绿色建筑领域,起步区在建绿色建筑约1400万平方米,其中高星级在建约1090万平方米,已建、在建超低能耗建筑项目约22万平方米。   在这1400万平方米的绿色建筑中,11个项目被列为2023年度山东省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试点示范创建项目。其中,中科新经济科创园基础设施项目B-2地块1#-6#楼获得二星级绿色建筑标识认证,起步区数字经济产业园项目人才公寓(A-3)等项目获得设计阶段超低能耗标识认证和近零能耗标识认证,都市阳台C-4项目(市民中心)获得LEED标识认证,国际标准地招商产业园零碳智慧创新运营中心项目获“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11月26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2024年度山东省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试点创建项目,起步区应急消防一体化救援站项目消防综合楼入选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试点创建项目。   起步区为何拥有如此巨大的绿色建筑面积?起步区建设管理部住建办主办杨正祥告诉记者,这是因为起步区新建安置房、保障性租赁住房以及政府投资的公建等项目全部执行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同时大力推广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和零能耗建筑。   此外,在绿色能源领域,起步区重点强化基础设施保障和新能源示范引领。   前期,起步区规划建设了一批能源基础设施,其中就包括已经投入使用的大桥燃气热源厂。该热源厂同时建设光伏、地源、空气源、石墨烯跨季节蓄能等设备,可进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今年,起步区启动了大桥燃气热源厂扩能工程建设,目前,该工程也已完工并启动供暖。   据介绍,扩能工程主要建设了2台模块化燃气热水炉,每台包含63MW燃气锅炉和10.5MW烟气余热回收热泵。其中,余热回收热泵可回收烟气中的显热和潜热,用于加热一级网回水,同时将烟气温度降至25℃,大大提高了机组整体热效率。   在新能源示范项目方面,起步区大力推广地源热泵、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等新能源技术的综合应用。此前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建的总部经济区E-1地块保租房项目,及已经投用的崔寨柏然美居保租房项目,均用到了空气源热泵和太阳能光伏,起步区创新中心等建筑则用到了分布式地源热泵。   此外,起步区首座“光储充放一体化”充电示范站目前已在中科新经济科创园东侧建成投运,成为国内首座融合“光储充换放保检”等全量要素的绿色低碳车网互动充换电示范站。   绿色能源是绿色建筑的重要支撑,二者相辅相成。起步区建设管理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起步区将进一步全域推广绿色建筑,以城市副中心示范区为重点,全面运用绿色技术,打造绿色建筑示范区,同时将依据实际情况,择优、分时、分片逐步启动综合加能站、分布式光伏、新型物理储能、虚拟电厂等新能源项目落地。
BOB半岛济菏高速改扩建工程全线建成通车
BOB半岛  12月20日,由山东高速集团投资建设的济广高速公路济南至菏泽段改扩建工程全线建成通车(上图)。这是全国首条改扩建零碳高速,开启了高速公路改扩建领域的零碳实践。   项目重点打造了“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节能降碳系统和零碳综合管控系统”三大系统工程,并实施了新能源发电、地源热泵、储能聚合等多项关键举措。改扩建后,济菏高速运营期内年均碳排放量约1.36万吨,通过减排、增汇、清除等措施实现年均碳减排量约2.25万吨。建成后,全线光伏发电装机容量30兆瓦、年发电量3300万度,在实现全路段零碳运营的同时,还可以创造稳定的绿色经济效益。
BOB半岛MDV大赛以创新设计力量 赋能建筑绿色发展新未来
BOB半岛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我国提出的“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为建筑行业的绿色转型指明了方向。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领域,建筑行业的低碳转型显得尤为迫切。由暖通空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美的楼宇科技共同主办的MDV中央空调设计应用大赛(以下简称“MDV大赛”),自2002年创办以来,历经二十二届的沉淀与发展,已成为推动建筑行业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   绿色发展,建筑暖通设计的新使命   建筑能耗在全社会能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发布的《2022中国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系列研究报告》,建筑全过程(包括建材生产、建筑施工、建筑运行和建筑拆除)能耗总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约45.5%,其中,建筑运行阶段的能耗占比约为21.3%。   在建筑运营阶段,供暖、通风、空调和照明等系统是主要的耗能部分。举个例子:传统建筑中,一栋办公大楼的暖通系统每年所需的电费为500万元,而在使用高效的智能化暖通系统后,能耗降低30%,每年可节省150万元电费。不仅如此,优化的还包括建筑能效、碳排放量及用户的舒适度等多方面。   如今,在“双碳”目标下,行业对减碳、零碳建筑的呼声越来越高,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整个行业都在努力追求低碳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并具有长期经济效益的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刚需。   MDV设计大赛22年历程回顾   MDV大赛举办22年来,见证了中国暖通行业的进化。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今年大赛新增了“高效制冷机房”和“节能改造”评奖板块,呼应了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更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的绿色转型。   创新驱动,MDV大赛的绿色实践   MDV中央空调设计应用大赛是中国暖通空调行业成立时间最早、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赛事。大赛的宗旨是通过推广中央空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促进行业共同发展。   自创办以来,MDV大赛为社会各界提供了许多优秀的设计方案,并在成千上万的建筑项目上得以实现,专家、设计师与学者都能从中进行交流与学习,为建筑行业的绿色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可以说,MDV大赛已成为行业技术创新的风向标。通过集结全球优秀设计师的智慧,推动了众多节能创新项目的实际应用。大赛覆盖了医疗卫生、轨道交通、工业园区、数据中心、商业楼宇等多个领域,为建筑行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   本届第二十二届MDV大赛中,获得首奖“节能创新奖”的项目——花旗集团大厦冷热源机房改造设计工程,给出了非常值得借鉴的参考。该项目采用美的高效机房解决方案,从方案设计、设备选型、实施落地、到交付运维,采用多种数智化工具,比如负荷仿真模拟、装配式施工、高效设备、数字化运维管理等,通过实测运行检验,机房综合能效从改造前的1.0W/W左右提升到5.5W/W以上的卓越水平,系统运行费用降低40%以上,帮助大厦运营方实现了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双重提升。   而专业组金铅笔奖项目——湖北省电力公司调度通信楼设计工程,设计人员基于项目资源分析对比后确定空调方案,采用多种复合能源(如水冷离心式冷水机组、地源热泵、数据中心热回收、电锅炉固体相变蓄热),并采用过渡季“免费”供冷的方案。该项目投入使用已达1年,效果良好,整体项目获评鲁班奖。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专业组,学生组项目也获得了专业评委的高度评价。如本届学生组最高奖项“设计达人奖”和“达人指导奖”获奖项目,是来自重庆大学师生团队的城市碳中和建筑——成都海天集团研发总部暖通空调设计项目,展现了学生们在建筑环境与能源效率方面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这些获奖作品不仅展示了创新设计的力量,更成为推动行业绿色转型的标志性样板,通过实际应用,证明了绿色建筑的可行性和效益,为建筑行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赋能未来,MDV大赛的持续贡献   MDV大赛不仅是设计创新的竞技场,更是绿色和智慧建筑理念的传播者和实践者。大赛通过推广优秀设计案例,为建筑行业的绿色智慧可持续低碳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据统计,MDV大赛累计组织了5000多场线下推介会,累计8万多人次投稿,征稿超过数万份优秀设计方案。自2021年开设海外赛区以来,大赛已吸引了包括墨西哥、格鲁吉亚、阿联酋、印尼、马来西亚等国的众多设计精英参与。随着参赛人数的增加,MDV设计大赛的奖项数量和奖金总额也在持续增长。第二十二届MDV设计大赛总体设置285个获奖名额,总奖金高达87.6万元。   MDV设计大赛海外组获奖作品   随着规模的扩大,通过这一平台,更多的设计师、高校师生、企业与专家将参与到绿色建筑的实践中来,共同推动行业的绿色转型。同时,大赛也将加强与政府、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绿色建筑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MDV大赛作为推动建筑行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平台,将继续发挥其在技术创新、理念传播、实践推动等方面的作用,为建筑行业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大赛的持续举办,将为实现国家的‘双碳’目标,推动建筑行业的绿色发展,开启新的篇章。”颁奖典礼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能源研究院院长徐伟说。